Eng
中文

節目

希治閣 – 黃金時代:冤枉好人

既然上期節目重溫了白賴仁狄龐馬的代表作,他如何在創作裏表露對希治閣(1899-1980)的景仰,也是時候回顧這位正牌「緊張大師」的傑作了。圓圓胖胖的側面剪影,早就成為大師標記,他又愛在自己的電影裏客串路人甲,在鏡頭前留下身影。懸疑、秘密、謀殺、冤案、逃亡,他在第三部電影《房客》(1926)已奠下風格及日後主題。金髮女郎、偷窺、劇院、樓梯,更是反覆出現。他自創「麥加芬」一詞,作為故弄玄虛、推動情節的動力,可以是一件小道具,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懸念。被譽為「緊張大師」,他處理的心理懸疑驚慄,當然並非一味靠嚇,《觸目驚心》(1960)浴室行兇的神級分鏡已是經典教材了。

希治閣生於英國,在倫敦長大,年輕時候已是影迷,看到電影公司宣佈把某部小說改編成默片的消息,毛遂自薦畫好字幕卡去敲門,順利入行。他在前往荷里活大展拳腳之前,在英國已鋒芒畢露,佳作連連。初到美國,即使要拍很不希治閣的《蝴蝶夢》(1940),依然火候十足。他的鏡頭盡皆用心設計,一切胸有成竹,精密的分鏡圖往往已把電影畫了出來,難怪他說過在紙上搞好劇本後,創作的部分已完,拍片已是沉悶事了。當荷里活依然視他為工匠,奧斯卡多次錯過給他頒發導演獎的機會,杜魯福等法國新浪潮猛將已深受他啟發,佩服當中令觀眾全神貫注的技巧,看到類型片裏教人折服的電影語言,確認他是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

希治閣認為自己執導第三部作品《房客》(1926)才真正拍出個人風格,那正是個冤枉好人的故事。英國時期代表作《國防大機密》(1935)又是主角無辜被控殺人的題材。壞人逍遙法外,好人當賊辦,是希治閣電影屢次出現的主題,總是黑白顛倒,往往要自行追查真相,甚至海角擒兇,方能洗脫罪名沉冤得雪。

延伸閱讀:

希區考克神話,原刊於《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