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文

基阿魯斯達米 經典重溫(二)

香港影癡有幸有不幸。我們在2013年推出「基阿魯斯達米經典重溫」上集前,獲大師千里駕臨;剛過去的七月他病逝了,我們已沒有再等下去的理由,下集現在推出。這階段的作品個性更鮮明,大師真身儘管缺席,但身影卻無處不在,而且巴不得跑到幕前直接或間接闡釋電影基本法(《10重拾》〔2004〕)。像早已安排,我們該沒遺憾。

電影學者大衛博維爾說基阿魯斯達米是音階最闊的一個導演,殆無疑義。上集由《踏破鐵鞋無覓處》(1987)到《風再起時》(1999)五部最受觀眾歡迎的巔峰作品,算是親近傳統作法,但已見突破劇情片與紀錄片框框,虛構與紀實互滲(《櫻桃的滋味》〔1997〕、《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下集由首部數碼作《童心一二三》(2001)開始,才真正開展了他的實驗階段,數碼攝影解放了風格,《家家家課》(1989)相比已流於傳統,《童心》觀人於微的同時,也反省電影形式、影像和聲音。來到全片只有五個鏡頭的《伍》(2003)、臉部特寫講故事的《雪馨》(2008),更是極致了。

最教人心折的是,他在每部電影的實驗都是原創,從沒重覆自己,簡約的風格在不動聲色間,每次都帶出對電影、對人生、對大自然的深刻反思,更挑戰觀眾的既定想法。上集和下集,儘管電影手法和形式大異,但箇中詩意、哲學觀和幽默感一直都在。難得有導演像他,部部作品我們都百看不厭。

今次打頭陣的《大寫特寫》(1990)是上集的補遺,對電影的虛實辯證在前期作品中最呼之欲出,和後期的實驗精神和心意也最相通。2011年電影節曾舉辦基氏全展,今次分別推出的上下集,聯同夏日電影節悼念放映的《似是有緣人》(2010),幾年間我們又幾乎做了個全展,也算是影癡的福氣了。

延伸閱讀: 《基阿魯斯達米札記》,原載於《明報月刊》二O 一六年九月號

希治閣 – 黃金時代:危險情人

既然上期節目重溫了白賴仁狄龐馬的代表作,他如何在創作裏表露對希治閣(1899-1980)的景仰,也是時候回顧這位正牌「緊張大師」的傑作了。圓圓胖胖的側面剪影,早就成為大師標記,他又愛在自己的電影裏客串路人甲,在鏡頭前留下身影。懸疑、秘密、謀殺、冤案、逃亡,他在第三部電影《房客》(1926)已奠下風格及日後主題。金髮女郎、偷窺、劇院、樓梯,更是反覆出現。他自創「麥加芬」一詞,作為故弄玄虛、推動情節的動力,可以是一件小道具,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懸念。被譽為「緊張大師」,他處理的心理懸疑驚慄,當然並非一味靠嚇,《觸目驚心》(1960)浴室行兇的神級分鏡已是經典教材了。

希治閣生於英國,在倫敦長大,年輕時候已是影迷,看到電影公司宣佈把某部小說改編成默片的消息,毛遂自薦畫好字幕卡去敲門,順利入行。他在前往荷里活大展拳腳之前,在英國已鋒芒畢露,佳作連連。初到美國,即使要拍很不希治閣的《蝴蝶夢》(1940),依然火候十足。他的鏡頭盡皆用心設計,一切胸有成竹,精密的分鏡圖往往已把電影畫了出來,難怪他說過在紙上搞好劇本後,創作的部分已完,拍片已是沉悶事了。當荷里活依然視他為工匠,奧斯卡多次錯過給他頒發導演獎的機會,杜魯福等法國新浪潮猛將已深受他啟發,佩服當中令觀眾全神貫注的技巧,看到類型片裏教人折服的電影語言,確認他是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

希治閣正式執導的首部默片《快樂園》(1925),已有親手溺死情婦和企圖殺妻的情節。緊張大師炮製心理懸疑,不少都是親密關係裏的欺瞞、嫉妒與控制(而且女主角往往是金髮美女)。由陌生人變成枕邊人,愛情本身已是一種冒險,一旦碰上危險情人,輕則險象環生,重則謀財害命,慾海必有驚魂。

延伸閱讀:

希區考克神話,原刊於《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

希治閣 – 黃金時代:冤枉好人

既然上期節目重溫了白賴仁狄龐馬的代表作,他如何在創作裏表露對希治閣(1899-1980)的景仰,也是時候回顧這位正牌「緊張大師」的傑作了。圓圓胖胖的側面剪影,早就成為大師標記,他又愛在自己的電影裏客串路人甲,在鏡頭前留下身影。懸疑、秘密、謀殺、冤案、逃亡,他在第三部電影《房客》(1926)已奠下風格及日後主題。金髮女郎、偷窺、劇院、樓梯,更是反覆出現。他自創「麥加芬」一詞,作為故弄玄虛、推動情節的動力,可以是一件小道具,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懸念。被譽為「緊張大師」,他處理的心理懸疑驚慄,當然並非一味靠嚇,《觸目驚心》(1960)浴室行兇的神級分鏡已是經典教材了。

希治閣生於英國,在倫敦長大,年輕時候已是影迷,看到電影公司宣佈把某部小說改編成默片的消息,毛遂自薦畫好字幕卡去敲門,順利入行。他在前往荷里活大展拳腳之前,在英國已鋒芒畢露,佳作連連。初到美國,即使要拍很不希治閣的《蝴蝶夢》(1940),依然火候十足。他的鏡頭盡皆用心設計,一切胸有成竹,精密的分鏡圖往往已把電影畫了出來,難怪他說過在紙上搞好劇本後,創作的部分已完,拍片已是沉悶事了。當荷里活依然視他為工匠,奧斯卡多次錯過給他頒發導演獎的機會,杜魯福等法國新浪潮猛將已深受他啟發,佩服當中令觀眾全神貫注的技巧,看到類型片裏教人折服的電影語言,確認他是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

希治閣認為自己執導第三部作品《房客》(1926)才真正拍出個人風格,那正是個冤枉好人的故事。英國時期代表作《國防大機密》(1935)又是主角無辜被控殺人的題材。壞人逍遙法外,好人當賊辦,是希治閣電影屢次出現的主題,總是黑白顛倒,往往要自行追查真相,甚至海角擒兇,方能洗脫罪名沉冤得雪。

延伸閱讀:

希區考克神話,原刊於《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

希治閣 – 黃金時代:純電影

既然上期節目重溫了白賴仁狄龐馬的代表作,他如何在創作裏表露對希治閣(1899-1980)的景仰,也是時候回顧這位正牌「緊張大師」的傑作了。圓圓胖胖的側面剪影,早就成為大師標記,他又愛在自己的電影裏客串路人甲,在鏡頭前留下身影。懸疑、秘密、謀殺、冤案、逃亡,他在第三部電影《房客》(1926)已奠下風格及日後主題。金髮女郎、偷窺、劇院、樓梯,更是反覆出現。他自創「麥加芬」一詞,作為故弄玄虛、推動情節的動力,可以是一件小道具,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懸念。被譽為「緊張大師」,他處理的心理懸疑驚慄,當然並非一味靠嚇,《觸目驚心》(1960)浴室行兇的神級分鏡已是經典教材了。

希治閣生於英國,在倫敦長大,年輕時候已是影迷,看到電影公司宣佈把某部小說改編成默片的消息,毛遂自薦畫好字幕卡去敲門,順利入行。他在前往荷里活大展拳腳之前,在英國已鋒芒畢露,佳作連連。初到美國,即使要拍很不希治閣的《蝴蝶夢》(1940),依然火候十足。他的鏡頭盡皆用心設計,一切胸有成竹,精密的分鏡圖往往已把電影畫了出來,難怪他說過在紙上搞好劇本後,創作的部分已完,拍片已是沉悶事了。當荷里活依然視他為工匠,奧斯卡多次錯過給他頒發導演獎的機會,杜魯福等法國新浪潮猛將已深受他啟發,佩服當中令觀眾全神貫注的技巧,看到類型片裏教人折服的電影語言,確認他是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

認識過希治閣的「危險情人」及「冤枉好人」才看最知名的經典,定有不同體驗。《火車怪客》交換殺人、《後窗》限制視點、《迷魂記》撲朔迷離、《觸目驚心》戀母成瘋,到《鳥》的殺人雀鳥,都有希治閣常用主題的創新調配,令法國新浪潮導演都驚嘆的電影語言,刻劃出人的執迷及魔性,無人是完全無辜。

延伸閱讀:

希區考克神話,原刊於《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

電光魅影

說起《歌聲魅影》,由韋伯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最為耳熟能詳,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原著為百多年前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的小說(Le Fantôme de l’Opéra, 1909-1910)。故事以十九世紀巴黎歌劇院為舞台,描述魅影天才、癡情貴族與年輕歌伶之間如夢似幻的愛情悲劇。

該作雖非文學巨著,卻是十九世紀之都巴黎最重要的社會和藝術機構( 歌劇院) 的獨特紀錄。其舉足輕重之地位,在於小說出版以來,超越了歷史和地域的樊籬,成為全世界爭相重新詮釋的藍本。單是改編的電影便超過50部,從默片到有聲、恐怖片、音樂劇、卡通以至電視連續劇等包羅萬有;由一百年前到今時今日依然改編不斷推陳出新,由荷里活、巴西以至中國皆見其踪影。

電影節發燒友今次精選多部重要的改編作品, 從1925 年荷里活影響深遠的《歌場魅影》,到準音樂劇如白賴仁狄龐馬的《魅影歌聲》(1974) 及張國榮主演的《夜半歌聲》(1995) 。香港版本可說是重拍中國恐怖片濫觴-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1937),此片更被譽為眾多改編中最扣人心弦和創意澎湃之作。《夜半歌聲》及其後的《夜半歌聲續集》(1941)於九十年代後期始受西方注目,影片融入了民初的時代背景,借古諷今,除保留原著冷峻神秘的風格外,還利用黑白片特殊的光影效果營造出強烈的恐怖氛圍。今次選映了馬徐此二作的全新修復版本,並有電影和音樂學者主講的座談會。

The Leverhulme Trust 資助之國際研究網絡「《歌場魅影》的電影改編:文化轉移之路」合辦

The Leverhulme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