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文

節目

史丹尼士羅林的未來哲學

因為一片會思考的海洋,波蘭科幻小說作家史丹尼士羅林(1921-2006) 廣為世人認識,《索拉里斯》兩度被改編成電影,塔可夫斯基與史提芬蘇德堡均大名鼎鼎,偏偏他對兩部電影都不感滿意,因為他的世界浩瀚而深邃,幻化多變而若即若離,即使是駕馭光影功力十足的電影大師,也未必可以與之如如相應。

擁有猶太人血統,自小便沉迷製造假證件偽地圖的史丹尼士羅林,小時全家就憑假護照逃過納粹搜捕。他沒有順從父親的期望進入杏林,反而開始發表詩作、小說和評論。由於他的寫實小說無法順利通過波蘭共產黨的審查,於是開始專注創作科幻小說,處女短篇作《來自火星的人》一鳴驚人,也為世人打開一道影響深遠的科幻宇宙之門。

這位文壇怪傑擅長結合科技和童話元素,不斷挑戰科幻類型本身的限制。讀者進入他的敘事世界,沉浸的遠不止於奇詭眩麗的情節,還包括充斥哲意的想像、令人浮想聯翩的暗示。他作品的主題,由否定與外星生命溝通的可能、思辯科技知識的發展與制約、展示倫理的缺失與弱點,到人文的終結,往往於悲觀中摻入深刻的反思,旨不在提供撥亂反正的良方,而在批判人性之餘令讀者意識自身的限制和價值。

受過共產政權統治的洗禮,史丹尼士羅林並不相信絕對真理的存在,一切都在歷史之中,因而在他那寫實主義與科幻並存的國度,對未來世界提出疑問,什麼都有因緣,同時什麼都有可能。正是這種超越限制的自由想像,令他的作品成為各電影作者爭相改編的對象。為了嘉許他的成就,波蘭國會將2021 年命名為「史丹尼士羅林年」。

節目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