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文

節目

歌舞•人生:向荷里活歌舞片致敬

雖然對白是電影從默片轉至有聲 [...]

雖然對白是電影從默片轉至有聲片的關鍵,但驅使美國電影發展有聲技術的主要動機,是要把音樂加入電影之中。《爵士歌手》(1927)這個里程碑,除了把有聲片變成勢不可擋的新常規,也標誌着百老滙音樂劇和荷里活電影從此有了密切的關係。歌舞片的黃金年代和荷里活的黃金年代並駕齊驅, 歌舞片在1 9 3 0 年代已經發展成熟, 極具創意的編舞者,例如畢斯比巴克利(BusbyBerkeley),將電影上的編舞突破舞台的限制,變成只會出現在電影的視覺體驗。魅力懾人的舞者如佛烈雅士提(Fred Astaire)和珍姐羅渣士(Ginger Rogers)的組合,俘虜了美國觀眾的心。
本系列挑選了七部彩色的經典荷里活歌舞片,另加一部法國新浪潮的致敬/戲謔作品,可以從這系列旁觀荷里活的變遷。《綠野仙踪》、《封面女郎》及《花都艷舞》伴隨着荷里活的全盛期;《星海浮沉錄》及《金粉世家》身處荷里活片廠制度崩壞之際,也是道德自我審查逐漸瓦解之時。最後《仙樂飄飄處處聞》及《歌廳》都是在新舊荷里活轉接期間,出乎意料的票房奇蹟。也不能不提歌舞片魅力何在。荷里活是夢工場,歌舞片可謂夢工場中最夢幻的表現形式,平常人怎會突然又唱又跳?一種較個人的想法是,透過歌唱及舞蹈,人類的感情會被放大,令歡樂更歡樂、悲傷更悲傷、感動更感動。歌舞片不是專拍給老餅看的,他們當年也是一樣年輕、一樣對愛情有無限憧憬。希望新一代的觀眾也能藉着這個列,將這份感動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