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文

永恆的高達

1960年《斷了氣》出現之前 [...]

1960年《斷了氣》出現之前,當觀眾看見銀幕上畫面跳接,第一反應大抵會是猜測放映機故障,又或者是影片剪接出了亂子,遑論畫音不同步了。而演員突然對着鏡頭說話,即使人們知道那來自布萊希特打破第四道牆的設計,也會立即說,那是劇場,不是電影! 

電影應該怎樣,電影可以怎樣,自1895年面世以來,便有不少討論,催生了不少規範,每個時期都有勇者和天才走出來質疑和打破成規,推動電影語言不斷更新發展,其中一個表表者,正是尚盧高達(1930-2022)。 

在《電影筆記》寫影評出身的高達,是評而優則導的上佳範例,跟同儕杜魯福、查布洛、利維特、盧馬一起,合力推動了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國新浪潮運動。他不滿戰後工整華麗的法國優質電影,從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和荷里活類型敘事取經,復不拘泥於公式定格,靈活變通各種電影語言,隨手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

 高達的電影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看他的早期作品,你會被他前期的靈動和自由打動,欣賞他怎樣超越敘事,把鏡前的繆思化為一個個活生生溶掉人心的角色;當他迎向1968年「五月風暴」,變得愈來愈激進,你會被那股革命的熱情撼動而握腕;當他晚年變得愈來愈抽象,你會對他成功糅合詩意和理念「寫成」的影像論文,其層次之深之廣,瞠目結舌,佩服得五體投地。

高達一生創作長片達四十多部,一直堅持自主獨立的精神,這種態度也在他對待自己的生命上體現。即便面對死亡,他依然故我的獨行獨斷,自我選擇與生命告別的方式。若要為他下贊語,該搜索枯腸難以得,唯有借用他作品《女人就是女人》的句式:「高達就是高達!」

    法國新浪潮

    身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一 [...]

    身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一系(有別於左岸一系)四大闖將之一,高達向被視為將影像可能性推到最盡的電影作者之一。當我們對其體現在前期作品裏各種出色的調度讚嘆不已,復津津樂道他如何與兩大女神安娜卡蓮娜與安妮韋湛絲姬相識相知,擦出創作火花時,觸及的也許僅是其創意國度的一面;跳格敘事、高達式360 度搖鏡、畫音分離、字卡插入、間離作用……層出不窮的電影語言實驗和新發明,才是令無數影評人擊節讚許高達,以之為史上有數最具影響力導演的關鍵。 由《斷了氣》到《周末》,三十歲到三十七歲的高達向影迷送上了一部又一部開拓觀眾想像閾限的作品,其中銳利的批判鏡頭,同時表現了高度的政治覺識。反美、反越戰、反消費主義的訊息、討厭資本家的嘴臉……早散見於這一時期的作品;其改革的激情並未限於電影媒介本身之上,其徹底投身的氣慨,也預示着與主流電影決裂,就在不遠處的地平線等待降臨。

    革命性實驗

    「六八風雲」之後,高達深痛主 [...]

    「六八風雲」之後,高達深痛主流電影工業已淪為替資本家和統治階級服務,成為麻醉人心的意識形態工具。亟欲以行動向世界說不的他,告別了等待融資,找明星顧市場的製作模式,踏上了光影載道的階級鬥爭之路。 

    革命須進行到底,革命更不是請客吃飯。和當年不少對共產主義有無窮遐想的法國知識分子一樣,高達被毛澤東思想感召,放下自己,與尚彼亞哥連等一眾同志先後組織了「昔加維托夫小組」(小組以《帶攝影機的人》(1929)的導演命名,信守左翼平等和集體主義的方式,拍攝馬克思主義和布萊希特電影),以及與安瑪莉美維爾(後來成為他的長期合作及生活夥伴)組成「聲影製作」,炮製獨立而叛逆的作品。高達亦一度對電視和紀錄片寄以厚望,嘗試殺出一條劇情片之外的言志血路。 

    三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的高達,在這一時期交出了像《一切安好》這種換了其他人拍到已一生無憾的傑作,彷彿每一刻都在見證他所聲稱的「電影就是每秒廿四格的真理」。

    藝術間對話

    左翼的烏托邦沒有出現,世界反 [...]

    左翼的烏托邦沒有出現,世界反而進入後期資本主義,邁向全球化的不歸路。不拍不拍還須拍,高達收拾心情,回到主流電影圈,重新投入影展的名利場遊戲。就像印證唯物辯證法似的,「第二波」的高達作品以更高層次的姿態回歸——敘事更俐落,形式更抽象,導演本人的直接介入也愈頻繁。銀幕上粉墨登場的他有時是自嘲的糟老頭,有時是活躍的老頑童,看不懂的人愈來愈多,正值後現代文化興起,譏議他才盡造作的評論,伴隨知音激賞與日俱增。

    從《人人為己》到《算我唔好彩》,高達也由知命(五十歲)而過耳順(六十三歲)。一鏡多景,一景多鏡,每見其隨心而為,信手拈來的自如。然而,除了以電影跟文學、繪畫、音樂等發展互文對照之外,箇中仍有惹怒全球天主教徒的《萬福瑪利亞》、回應「蘇東波」的《德國玖零》、夾喻夾嘲反省新浪潮的《新浪潮》。後設電影、多重敘事、混合類型⋯⋯ 各種電影語言的實驗依然沒停下來。一時間,觀眾難免產生如此錯覺:他彷彿可以永遠創作下去。

    歷史的沉思

    六十四歲之後的高達,目光較前 [...]

    六十四歲之後的高達,目光較前加倍移向歷史。面對不可知的身後事,身前何以致斯,愈發顯得嚴正而神聖。於是有了《高達十二月自畫像》和《世界電影(眾數)史》的製作。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實驗,結合美與真的影像論文,成為高達最愜意的表達式,一段段知性詩文,一幕幕詩意影像,把多層時空蒙太奇的境界推到極至。還介意有沒有故事,有沒有劇情?別傻了,假如真有意識流電影,高達告訴你:這就是了 《電影社會主義》完全可以視為高達對自己一生信守的政治理想,進行了徹底的解構與反思,而在世人迷戀3D 電影的骨節眼,他透過《3D 鐵三角》和《告別言語》,精彩示範了3D 可以怎樣處理,如何不盲從,不庸俗,不為感官刺激服務,真正的3D 電影語言又可以怎麼樣。作為終極電影作者,高達以不懈的實踐展示了置身歷史的模範身影,實現了如何當一個直至閉目一刻,仍在開拓和書寫(電影)歷史的人。

    光影珍藏:電影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