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文

日本文學映畫祭

文學與電影的關係源遠流長,有 [...]

文學與電影的關係源遠流長,有不解之緣,也有難紓之結。

日本影業從上世紀三十年初開始急速發展,片廠對優秀劇本需求甚殷,富實感、近民生而受歡迎的文學著作被視為上佳之選,「文藝映畫」遂應運而生。到始自1952年日本電影第二個黃金時代,現代文學作品——諸如谷崎潤一郎的旖旎情色、三島由紀夫的耽美與暴烈、松本清張的懸疑推理,為導演提供了豐富多元的靈感與素材,以反映、回應並探索日本戰後重建時期政經、社會以至文化的遽變。

文學與電影始終是不同藝術媒介,想像空間亦有差異。將文字化為光影,人物、主題、敘事以至視覺元素等等均需考量;或忠於原著、或自賦詮 釋、或借題發揮,各施各技,孰優孰劣評價不一。日本影壇四騎士之一的市川崑,改編「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昭和時代經典作《我是貓》 及《心》,既保原著神髓,又能將知識分子自我尋索的心理刻劃,巧妙套用於呈現戰後傳統價值與人心失落的狀態。野村芳太郎八度改編松本清張的小說,包括《埋伏》及《砂之器》,以出色的場面調度,將社會派推理化成影像的張力,令窺探世情與人性陰暗的主題更為突出。

森田芳光以如夢似詩的劇場化影像轉化夏目漱石的《其後》,美麗與哀愁的浪漫感傷成為影迷最愛。市川準在《東尼瀧谷》,簡約而優美的意象配以坂本龍一的音樂,完美展現村上春樹筆下的疏離與孤寂。在谷崎潤一郎芸芸改編電影中,溝口健二以卷軸式的詩意長鏡頭展現《阿遊小姐》綿綿情結,秉承女性犧牲的創作母題,其藝術成就甚至超越原著。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被譽為日式毀滅美學之最,市川崑在《炎上》卻把重點放於社會及文化對個人的影響,偏離作者探入詭譎闇黑心靈的原旨,書迷不以為然,卻無阻電影在國內外揚威。

我們曾於2019年呈獻川端康成的文學映畫,今回再續前緣,精選改編自五位日本文壇巨匠的十六部電影,僅為初探,望拋磚引玉。

    夏目漱石(1867-1916)

    在明治維新的西化環境下,夏目 [...]

    在明治維新的西化環境下,夏目的中英文同樣超卓。獲日本政府派到英國留學,回國後出任最高學府的英文教師。他為排解生活壓力創作《我是貓》,獲《朝日新聞》賞識招為專屬作家,後毅然轉為全職寫作。為日本文學揭開二十世紀新一頁,他以當代西方小說技法糅合人文課題,寫出體現日本人特別是知識份子心靈及道德面貌的作品,以精準文字直探孤寂、掙扎、哀傷、失落種種人性幽微。《少爺》及《心》等經典作,在文壇高佔不朽地位。

    谷崎潤一郎(1886-1965)

    在學時已發表短篇《刺青》,其 [...]

    在學時已發表短篇《刺青》,其後以「耽美派」及「惡魔派」風格,寫出畸態甚至駭俗的故事,以對抗文壇盛行的自然主義,更因「換妻事件」成為日本大新聞。作品雖常以性愛情色為主題,但多從女性視角展現其性格與遭遇,筆下女性沒有一位是真正弱者。因關東大地震移居京都後,迷上關西的風土人情,自此寫作筆調丕變,出版名作《卍》、《春琴抄》及《陰翳禮讚》。太平洋戰爭期間,他開始連載《細雪》,被譽為「回歸古典」時代的代表作。

    松本清張(1909-1992)

    前半生在九州度過,因家貧輟學 [...]

    前半生在九州度過,因家貧輟學,做過印刷工及報館排版,四十歲後才透過徵文比賽成為作家,1955年才發表第一部推理短篇《埋伏》。《點與線》被公認是社會派推理小說開山之作,松本式推理曲折離奇,過程引人入勝,案情背後往往涉及官商勾結、社會剝削等因素,除了凸顯人性貪婪及軟弱,錯綜複雜的犯案動機亦令人感慨萬分。松本亦以推理角度撰寫報告文學《日本的黑霧》和《昭和史發掘》,現今日本推理小說仍深受其影響。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於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加入政 [...]

    於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加入政府後不足一年便辭職,寫出自傳體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震驚文壇。一身剛烈與陰柔兼容,徘徊於想像和現實的唯美,與醜陋、暴烈、毀滅並存,形成其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既有《金閣寺》探究縱火青年的扭曲內心,亦有《潮騷》刻劃漁島少年的純愛。思想右傾,擁護天皇及武士道精神,痛恨日本戰後走上崇尚物質但精神腐敗之路,1970年企圖發動軍人兵變不果後切腹自盡。

    村上春樹(1949-)

    當代日本作家中最享譽國際。曾 [...]

    當代日本作家中最享譽國際。曾於早稻田大學修讀戲劇研究,及後經營爵士樂咖啡店維生。1979年寫出《聽風的歌》一舉摘下群像新人獎,再憑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一躍成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最暢銷作家。他擅長描寫現代人內心的疏離與孤獨,既想和外界接觸但又害怕被傷害的矛盾,對白充滿發人深省的哲理,在日常敘事中滲透點點超現實色彩。村上喜將熱愛的音樂及電影融入人物生活及小說情景中,字裏行間透出光影妙韻,聲畫與文學共冶一爐。

    光影珍藏:電影基金會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

    「何謂藝術?猶如愛的宣言:彼 [...]

    「何謂藝術?猶如愛的宣言:彼此依靠的抱認與告白。一種無意識的作為,卻反照出人生的真義─愛與犧牲。」塔可夫斯基畢生以鏡頭雕刻時光,以幽渺的記憶、夢境與哲思交織的詩意美學,鉤沉出人類的心神與靈魂,將電影藝術昇華至空靈高遠的境界。一生只拍了七部長片, 卻踏出一條綿綿無盡的長路,讓求索者繼續追尋藝術與生命的意義。七節課程,我們邀請你共同出發,從塔氏執導過的劇情短片至長片,探索信仰、道德、愛情、犧牲以至救贖。

    粵語主講,講座長約六十分鐘

    出席講座的觀眾將獲贈課程筆記《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乙本